首个工业级流体仿真大模型“东方.御风”发布 中国大飞机御风而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人工智能成为引领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力促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与传统经济融合,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大模型成应用创新共识,WAIC“紫东.太初”获奖
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也在上海召开,为促进智能产业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WAIC大会上最高奖项“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AIL,Super AI Leader)奖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华为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摘下桂冠。
中科院自动化所、华为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共同打造的“紫东.太初”项目,突破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局限,有效解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一专一能”、小样本学习能力欠缺、跨模态语义鸿沟的痛点,通过跨模态多任务自监督学习实现图像、文本、语音三模态数据间的“统一表示”与“相互生成”,构建出大规模实体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图谱,理解和生成能力更接近人类,为打造多模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提供创新基础,从而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AI大模型屡屡被提及,也成为AI应用创新的共识。所谓AI大模型也被称为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指通过在大规模宽泛的数据上进行训练后能适应一系列下游任务的模型。
AI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算法和算据,一个验证成熟的算法,通常被称为模型。但是AI模型目前存在很多挑战,最首要的问题是模型的通用性不高,也就是A模型往往专用于特定A领域,应用到领域B时效果并不好。比如我们想要用AI实现语言翻译,通过大量样本的数据训练AI可以完成中英双语互译,但是这个模型想要用于中日双语互译就无能为力,因为AI没有“学习”过,这时就需要在给AI“投喂”大量日语相关数据,每一次AI的“学习”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AI模型的利用效率就很低。大模型的出现,通过预先在海量通用数据上训练并具备多种基础能力,再结合多种垂直行业和业务场景需求进行模型微调和应用适配,能够摆脱传统AI能力碎片化、作坊式开发的束缚。也就是说,大模型不仅能实现多种语言的互相翻译,还能做语义理解,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使用效率。
AI大模型可以说是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它能大幅提升AI的泛化性、通用性、实用性。
AI大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从参数规模上看,AI大模型先后经历了预训练模型、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三个阶段,从模态支持上看,AI大模型从支持图片、图像、文本、语音单一模态下的单一任务,逐渐发展为支持多种模态下的多种任务。在各阶段的衍变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AI大模型,例如,谷歌的BERT模型和OpenAI的GPT-3模型,鹏城实验室的鹏程.盘古模型,百度的文心模型,还有就是此次获奖的紫东.太初模型。
大模型创新又一成果,“东方.御风”发布
当然,一个有着百亿、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固然让人为之“叫好”,但是AI要能与具体行业相结合,在实际场景中发挥作用,为企业提质增效才能“叫座”。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大模型不能包打天下,更多基础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频频涌现。
在去年,产业界就基于昇腾AI先后推出鹏程.盘古、鹏程.神农、武汉.LuoJia、华为云盘古系列等有影响力的行业大模型。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的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作为AI助力科技前沿探索的又一成果,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华为发布了业界首个工业级流体仿真大模型“东方.御风”。这是基于昇腾AI打造的面向大型客机翼型流场高效高精度AI仿真预测模型,并在昇思MindSpore流体仿真套件的支持下,有效提高了对复杂流动的仿真能力,将仿真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二十四分之一,大幅减少风洞试验的次数。同时,“东方.御风”对流场中变化剧烈的区域可进行精准预测,流场平均误差降低到万分之一量级,达到工业级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飞机设计和航空运营的未来,改变航空产业的生态和业态。“东方.御风”是人工智能与流体力学深度融合,并在大飞机设计中的成功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大飞机制造带来新动能,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中国大飞机,正在变为现实。
昇腾AI开创大模型产业化新模式
当前,大模型发展已经成为AI应用创新的共识。为了打造大模型开发使能平台,让大模型易开发、易适配、易部署。针对基础模型开发,华为推出基于昇思MindSpore的大模型开发套件,通过算法开发、并行计算、存储优化、断点续训,实现大模型的高效开发。为快速适配行业应用,推出基于MindX的大模型微调组件,实现一键式微调和低参数调优。在模型推理部署方面,推出基于MindStudio的大模型部署套件,实现分布式推理服务化、模型轻量化和动态加密部署。
为了加速从科研创新到行业落地,华为还开创大模型产业化新模式。2021年,在武汉举办的东湖国际高峰论坛上,基于全球首个智能遥感框架武汉.LuoJia和全球首个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成立了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盟和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已有70余家伙伴加入,陆续孵化出多个行业解决方案。
在今年的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宣布成立。联合体将以昇腾AI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推动AI与流体力学的深度融合,加速流体力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为飞机、高铁、轮船等制造业提质增效。未来,还将有AI生物医药以及智慧育种等产业联盟在筹备中,助力相关领域的大模型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昇腾AI既做“行业应用加速器”,也是“生态汇聚池”
不过,昇腾AI在做的事情不仅是打通科研到应用落地的断点,除了以大算力孵化大模型更多创新应用,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之外,昇腾AI还深知,一个新的产业要想发展成熟,离不开生态的建设和成熟。
目前,昇腾AI已发展90多万开发者,在110多所高校开设昇腾相关课程,与70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孵化了超过1100个解决方案,应用于多个行业核心场景。本次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就有13家伙伴推出基于昇腾AI的服务器新产品。同时,华为与商汤、云从科技、亚信科技、极视角、云天励飞、中科弘云、博瀚智能等8家伙伴,联合发布基于昇腾AI的“AICE赋能行业解决方案”。
昇腾AI还与各大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联合进行AI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方面,今年,华为将推出40多本教材教辅,23门精品慕课,发布“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奖励计划,鼓励更多老师参与开发者教材和慕课。将鲲鹏、昇腾、欧拉、昇思等根技术融入高校,让同学们参与产业真实任务,真题真做,预计每年可让超10万名大学生受益。
当前,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昇腾AI已发展成为蓬勃向上的力量,为城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构筑智能根基。未来,昇腾AI扮演的角色将不仅是“行业应用加速器”,也是“生态汇聚池”。
责任编辑: